1937到1949年的十三年,中國經歷了兩場慘烈的戰爭,成為近代歷史上最動盪、最艱難的時期。直到今天,還沒有人能完全逃過它的影響。然而有關於這段時期所發生的種種,我們究竟知道了多少?或者退一步說,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的有多少嗎?
在這裡,我們不討論「不知道又如何」的問題;每一個人、甚至每一代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只是不論後來者持什麼態度,時代的巨輪不停向前滾動,大多數親身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已翩然遠去,他們所遺留的日記、書信、證件和相片只有少數逃過焚化爐與回收場的摧毀;仍然保有這少數遺物的下一代也垂垂老矣;再下一代又還能有多少意願繼續保留這些「沒有價值」又「無用」的老舊文物?
然而一紙泛黃的明信片,透露了二戰中台籍日本兵的親身經歷,而早已失效的糧票或舊鈔,更是一九四零年代人們生計艱難的最佳見證。歷史不只有將軍或領袖,也有小兵與老百姓;即便我們所能找到的只是零散片段和資料,這些片段仍然會是整個歷史拼圖中的一塊。多少重要史實和動人故事,可能就埋藏在這些斷篇殘簡之中。
過去網路不發達,除非投入龐大的資源收集這些散在民間的文物,否則只能任其不斷流失。所幸近年網路編輯工具逐漸成熟到人人可用、會用的程度。這些工具容許散居在各地的我們,將自己珍藏的「老東西」拿出來和他人分享、並且保存下來;一個具有資料庫性質的分享平台,也因此不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