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消失的足跡:台灣1937-1949

1937─1949年間,台灣深受戰爭影響。二戰爆發後,作為參戰國日本的殖民地,台灣有二十餘萬人被招募、或徵召投入戰事(日本厚生省統計資料)。台灣本島不但出現日軍國際戰俘營,也因為遍布全島的軍事設施,而承受了盟軍的轟炸,造成傷亡。二戰結束後,居住台灣的日籍人士被遣返,但國共內戰接踵而至。在此期間,除了二二八的不幸事件,1949年國府遷台,更造成大規模、分批次的人口流動。由大陸、中南半島向台灣集體遷徙的過程,不但在當事人腦海中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也在台灣留下痕跡。 這些「痕跡」──紀念碑、紀念公園或祭拜所──收錄在一幅台灣地圖上面,就有了以下的圖像。這是一幅「滾動式」的地圖,上面有些「痕跡點」是我們的志工伙伴在健行途中意外發現的、也有更多的是在報章雜誌的報導中看到的;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的「痕跡」被發現、被報導,並且被紀錄。 在下面的台灣地圖上,我們註出的「痕跡點」共有七處,包括:九份「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台北「帕原文化區/帕米爾公園」平鎮「異域故事館」烏來「高砂義勇隊紀念園區」新竹北埔的濟化宮、虎尾後壁寮「日本自殺飛機專用機場之一」(霍鵬程,《翱翔天際》,台北:大輿出版社,2019,228-249頁),和高雄澄清湖「富國島」。 如果您知道有類似的「痕跡點」,歡迎將相關資料傳給我們(請見聯絡我們)。

蘇香霖製圖

error: 內容已受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