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東亞冷戰前緣的庶民生活:歷史檔案中的大陳島與浙江沿岸(1950-1955)

0
🗓5/31|東亞冷戰前緣的庶民生活:歷史檔案中的大陳島與浙江沿岸(1950-1955)

東亞冷戰前緣的庶民生活:歷史檔案中的大陳島與浙江沿岸(1950-1955) 

時 間:2023年5月31日(三)16:30-18:30
地 點:政治大學綜合院館314教室
講 者: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主持人:藍適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蔡芬芳,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g4Ndrh1PF2mhRMra9

*線上連結將隨同報名確認信寄發
*實體和線上同步


「義胞 OR 海盜?」戰爭迫使大陳島民放棄原先以漁獲向浙江沿岸換取糧食的日常生活,切斷島民與大陸沿海的聯繫,再加上蔣介石政府與美國向前線島民提供軍火,導致大陳島島民成為既漁既盜,甚至時有「網內互打」的狀況,還得隨時面對大陸沿海共軍的威脅。究竟在1955年大陳島撤退之前,這些人們經歷了什麼?和撤退至台灣後,蔣政府的宣傳有什麼落差?

演講介紹:
1955年2月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美國第七艦隊幫助蔣介石從浙江沿岸的大陳、漁山、披山、南麂等島嶼撤軍,同時接運了約1萬8千名當地居民到台灣,史稱大陳撤退。根據國府的論述,這些居民們情願毀棄家園,「義無反顧」隨著國軍到台灣,因此稱他們為「大陳義胞」。作為「外省人」中的一個特別的存在,又是極少數群體,台灣社會對大陳人的歷史經驗,了解並不多。現存的一本著作、幾篇文章和博碩論文,多半集中討論在台灣建立的大陳新村,研究主軸放在美援與國府(失敗的)輔導與大陳聚落的發展及其獨特的宗教習俗、廟宇與美食等等。我的聚焦與之前的研究成果不同。作為一個歷史學者,我更關心撤退之前在浙江海島與沿岸發生的事,我發掘和閱讀近年來解密的政府與軍事檔案,從中了解大陳地區民眾在高壓軍事統治之下的生活。從檔案解讀中,我們可以看到海島戰爭對討海人民生活型態的重大影響,以及國民黨軍事統治改變當地居民的歷史進程。住在大陳與浙江附近島嶼的這群人從台州、溫州、福州、廈門與寧波渡海定居。他們彼此語言與習俗不同,並非一個單一群體。大陳人的認同,在被集體運送到台灣,成為冷戰的戰爭難民之前,是不存在的。

 

```

沒有帖子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