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基隆港西岸的碼頭,是灣生和家人告別臺灣的地方;也是外省軍民歷盡艱辛、踏上第二故鄉土地的地方。
不同時期的同一空間,成為無數人生命另一個篇章的起點;他們不再回頭、也無法回頭。
下週預告
-
【🔗時代連結】「我父親和70軍」:抗戰期間的南昌戰役、上高會戰和浙贛會戰
平台Podcast「好聽史了」 上線!
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到1940年代,走進故事。
這是一位年輕女性──一位燕京大學唸了三年被迫休學的學生,因緣際會成為戰地記者的故事。新加坡報人杜南發在序裡面是這樣描寫這本書的:「淡淡的筆觸、娓娓敘述著一個大時代的苦難和悲辛,戰爭生活的殘酷,一個個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
我們一週歲了!
到今天為止,「民間史料數位平台1937─1949」上線已經一年另一天。一年的時間彈指即過,但是對於一群習於印刷與電子媒體運作方式的志工而言,突然要在五花八門瞬息萬變的網路世界掌握一個自己並不十分熟悉的主題──歷史,第一年確是不小的挑戰。但是我們很幸運地,得到許多資料提供者的信任,和朋友、伙伴慷慨的支持與付出;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平台逐漸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未來我們仍然會時刻調整腳步和策略,但是收集民間史料的目標不會改變。進入史料的世界,讓我們瞭解1937─1949歷史斷裂的程度有多嚴重;而歷史像汽車的後視鏡,儘管映照的是過去,我們卻需要依賴它掌握現在和未來。管中閔教授說得好:「不曉得自己從何處來,又如何知道向何處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TOQrknRns)。
收集史料,歡迎大家揪團參加!
編輯手記
為什麼我們要說老故事?
「過去的事還談它作什麼?」是我們開始收集老故事以來,最常遇到的問題;而提問的,又以年輕人的比例為高。所以「民間史料數位平台1937─1949」週年,我們決定好好地回應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要說老故事」的跨世代論壇,就是一個起點。
我們很幸運地請到四位具有代表性的「民間人士」與談:作家張曉風女士、資深媒體工作者羅廣仁先生,以及兩位在學的年輕人:本平台團隊成員郭以涵、以及2020年中台灣聯合文學獎散文組首獎的得獎者邢若琳。他們每一位的答案都發人深省、震撼人心。
就像郭以涵說的,小老百姓的過往並不落後、也絕不平庸。
當天更多精彩影片段回顧,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