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基隆港西岸的碼頭,是灣生和家人告別臺灣的地方;也是外省軍民歷盡艱辛、踏上第二故鄉土地的地方。 不同時期的同一空間,成為無數人生命另一個篇章的起點;他們不再回頭、也無法回頭。
下週預告
-
【中外文庫《掌故集粹》書摘二:黃埔校歌作者陳祖康1】橫跨國共與第三黨的人生
徵求解答
尋找台灣「國際戰俘營」的鄰居
金瓜石的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是日治時代一個國際戰俘營的舊址。不過這只是14個類似戰俘營中的一個;這些戰俘營散佈全島,有些因為功能因素,位在人口密集的區域,圖中金瓜石的紀念園區便是其中之一。 既然位在人口密集地區,當年一定有人知道這些戰俘營的存在:戰俘營的土地原本是否屬於當地居民?食物是誰供應的?曾否有戰俘逃脫?日本投降後營區如何蛻變成今天的樣貌?如果您曾經聽過長輩提及這些事情、甚或家中有長輩知道有關戰俘營的故事?請聯絡我們,幫忙掀開它的面紗。
金瓜石戰俘營遺址暨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鄭元慶攝)
1944年10月12日,台灣空戰中,美軍戰機由列克辛頓號(USS Lexington (CV-16))航空母艦上起飛,執行任務。(圖/Formosa_Air_Battle )
徵求藏在戶籍記錄裡的家族故事
日據時代的戶籍謄本上,一位家族成員竟然被歸為「第三等」人、而「3」後面還有一個「卜伯」字;這代表什麼意思?這位家族成員是土匪?您看過自己在日治時代的戶籍資料嗎?歡迎分享您的發現! ( 戶籍資料有你不知道的家族故事)
編輯手記
歷史談人類的過往,不談動物的過往;歷史以文字和影像作紀錄,很少以繪本方式作紀錄。平台正在推出的一系列文稿,主角卻是大象,而呈現的方式除了影像,也包括繪圖。這是因為大象林旺的故事密切牽連著那個世代的人類;對很多人來說,牠的生命歷程所反照的,其實也是他們自己的生命歷程。無論由人類或由動物的角度來看,林旺的故事都絕無僅有。 我們在此特別向羅廣仁和李如青兩位先生致敬與致謝。有他們多年默默的努力與付出,才有林旺影像和圖像系列問世;有他們的慷慨無私,平台才得以和公眾分享這「不凡動物」的非凡故事。 因為編輯作業需要,「林秀吉談今昔」系列其餘單元,延至五月底推出,尚請讀者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