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簡介

「民間史料數位平台」是由一群文史及媒體工作者所創建的資料分享網站,主要收集並提供公眾使用在1937─1949年間,生活在台灣與大陸的人們所留下的資料。這些資料包括日記、書信以及當時人們所持的證件、獎狀、票券、相片、與影片,也包括子孫們憑記憶所寫、或錄下的文字影音紀錄。

本平台的「歷史故事館」「歷史地圖」「徵求啟事」、以及「史料資源」反映了平台的三項主要任務:收集、保存與提供民間史料、拓展與使用者的溝通管道並鼓勵參與,以及精選、和介紹相關的書刊、論文和網路資源。

「民間史料數位平台」沒有政府或企業支持,我們的後盾是使用者;
有越多人支持這個平台,就會有越多史料被保存下來、被使用。
一紙信封、一個老故事或許不起眼;但即便是有如一片海洋的歷史真相,也得由一滴雨水開始。

緣起

1937到1949年的十三年,中國經歷了兩場慘烈的戰爭,成為近代歷史上最動盪、最艱難的時期。直到今天,還沒有人能完全逃過它的影響。然而有關於這段時期所發生的種種,我們究竟知道了多少?或者退一步說,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的有多少嗎?

在這裡,我們不討論「不知道又如何」的問題;每一個人、甚至每一代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只是不論後來者持什麼態度,時代的巨輪不停向前滾動,大多數親身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已翩然遠去,他們所遺留的日記、書信、證件和相片只有少數逃過焚化爐與回收場的摧毀;仍然保有這少數遺物的下一代也垂垂老矣;再下一代又還能有多少意願繼續保留這些「沒有價值」又「無用」的老舊文物?

然而一紙泛黃的明信片,透露了二戰中台籍日本兵的親身經歷,而早已失效的糧票或舊鈔,更是一九四零年代人們生計艱難的最佳見證。歷史不只有將軍或領袖,也有小兵與老百姓;即便我們所能找到的只是零散片段和資料,這些片段仍然會是整個歷史拼圖中的一塊。多少重要史實和動人故事,可能就埋藏在這些斷篇殘簡之中。

過去網路不發達,除非投入龐大的資源收集這些散在民間的文物,否則只能任其不斷流失。所幸近年網路編輯工具逐漸成熟到人人可用、會用的程度。這些工具容許散居在各地的我們,將自己珍藏的「老東西」拿出來和他人分享、並且保存下來;一個具有資料庫性質的分享平台,也因此不再是夢想。

目的

我們的信念只有一個,就是每一個走過那些年的人──無論他們是享盡榮華富貴、或是在大時代巨浪一次次的襲捲下卑微求生、甚至不幸在荒野或刑場倒下,都不應該被歷史輕輕略過。來自民間的史料,是大時代最純真的見證。因而收集這些史料的目的,是單純希望那一世代人們的足跡能留下紀錄、成為公共文史資產,以便有心瞭解這段歷史的人,有所憑藉。

「現在」,我們可以改變,「未來」,我們可以嘗試改變,唯獨「過去」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只容許我們接受。但是如果我們在還沒有充分瞭解「過去」時便接受了它,那麼就會像是錯將凹凸鏡當成了汽車的後視鏡。

理念

歷史是「現在與過去的對話」、而「對話」依靠的是事實。

近年來,曾經是媒體報導以及歷史研究所標榜的「客觀事實」原則,究竟在現實世界是否可能存在,受到質疑。然而就如同E.H. Carl在《歷史論集》裡所提到的,歷史是「現在」與「過去」的對話,而「事實」是對話、也是歷史的依靠;事實經過人們的紀錄、整理、詮釋、與增修,可能時時刻刻改變歷史的面貌、賦予新的內涵。透過平台,「現在的我們」透過平台「瞭解」、「分享」他人所呈現的「過去」,甚至質疑、探索我們所看到的「過去」。而對話最終的目的,仍在追求事實、以豐富大時代的歷史圖像。

團隊介紹

按姓氏筆畫排列

汪琪

政治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也是兼差農婦。

李淑玲

曾任光華雜誌版面主編, 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

吳昱佑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許永耀

跨媒體工作者,興趣多多, 經常不務正業。

賈誌承

我叫賈B

區婉萍

從中大山城走到政大深山,寄居網站後台,負責上架

廖文瑋

Esse creare normam vere

滕淑芬

樂在閲讀的文字工作者。

魏宏晉

跨媒體實務與學術研究, 到處講榮格心理學。

羅國蓮

對蒐集資料有莫名興趣的文字編輯者。

李莉珩

青春歲月都在新聞界的寫作人。

李權升

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生,喜歡以文字、攝影紀錄臺灣與金門的各種歷史故事。

孫曼蘋

政大新聞系兼任教授,研究族群/社區傳播,熱衷聽/述個人生命故事,兼差單車遊俠。

張坤成

衣服兩邊的紀念章是我海軍的隊章,回憶海軍十年有美麗與哀愁。

陳淑美

眷村雜誌主編,喜歡歷史, 愛探索人生!

楊維真

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歷史擺渡人,喜讀書,尤好最近三百年史。

鄭元慶

曾外派工作、擅影音紀錄、喜登山健行。

劉維開

政治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民國史研究者。

藍適齊

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致力研究「非凡小人物 uncommon people」的歷史。

合作夥伴

莒光文化服務中心

由一群熱愛中華文化、善用餘暇、服務社群人士組成的香港志願義工團體,多年來,致力紥根社區,服務基層族群,關懷抗戰老兵,及持續「送炭到泰北」的愛心慈善工作。

眷村雜誌

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聯盟(簡稱眷盟)於103年10月由全臺各地的眷村文化保存工作者共同組成,109年4月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核准為社團法人,並發行《眷村雜誌》。期望在全臺眷村拆除殆盡之時,仍能凝聚眷村人的情感,重新喚起眷村人(尤其是第二、三代)對眷村的記憶,並對臺灣這段珍貴的歷史,做點點滴滴的文化累積工作。

聯絡我們

提供資料給我們,除直接上傳「民間史料數位平台」,也歡迎您使用下列郵局信箱電子郵件臉書、或LINE帳號聯絡我們。 如果您在掃描、拍照與資料背景說明等事前的準備工作、或上傳過程中遭遇困難或疑問,請透過電話(0933234226)或電郵信箱(history19371949@gmail.com)和平台團隊陳小姐聯絡。 由於志工人手有限,我們會儘快回覆您,但萬一未能立即做到,還請見諒。

敬上

政治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telgw@yahoo.com

文史資料收存協助窗口

民間史料數位平台電郵信箱

民間史料數位平台郵寄地址

民間史料社群平台

error: 內容已受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