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連結】「黃土高原上的求學路」時代連結:戰火中求生存的學校教育

🔗 時代連結:那些年,那些事,為何如此

342

關於閻沁恆教授的故事可以按此


文/吳昱佑

一九三八年下半,武漢戰役結束,中日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日軍「以戰養戰」,開始將注意力從國軍前線轉移到尚未佔領的廣大農村後方,因此大量扶持「傀儡政權」。面對如此形式變化,國民政府加強敵後鬥爭,中國共產黨(下稱「中共」)也把握機會發展根據地,使得國共矛盾加劇。作為地方實力派軍人的閻錫山,開始重估自己與中共之間的小型統一戰線,決定對中共採取敵對立場。在此脈絡下,日本扶持的政權、國民政府、中共、地方實力軍人等各種勢力交疊於山西、陝西邊境,形成閻先生回憶文章中所提到的種種生活背景。

無論是中日戰爭抑或是後來的國共內戰,烽火連天之下的教育必然受到衝擊,也發展出許多特殊的機構,型塑了屬於一個世代的特殊集體記憶。一九三八年初,戰時兒童保育會籌備會在漢口成立,由馮玉祥夫人李德全任主任,後由宋美齡主持,會中國民黨、共產黨與第三勢力人士都有參與。這個組織在全國各地設有分會,據學者蔣維彥估算,前後收容逾三萬餘孩童,提供他們小學教育。

抗戰結束後,歷經千辛萬苦返回「光復區」的閻先生轉入山西的晉山中學就讀,然而很快國共內戰爆發,流離再次成為主旋律。從1946年解放軍進攻大同始,山西局勢升溫,到1948年太原戰役爆發,山西局勢已不利於閻錫山當局。閻先生於是轉入了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該校成立於1928年,原先是提供北伐陣亡將士子女就讀的學校,後成為國軍遺族學校,前後栽培了4000餘名學生。

遺族學校在隨政府轉進台灣後解散,學生分配到各校。然而,烽火連天與這個世代仍藕斷絲連,原先由「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學」發展而來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今師大附中),接收了包括閻先生在內的國軍遺族,並於1950年變更校歌,新校歌中「漫天烽火,創建在台灣」、「附中培育的英才,肩負起時代的重擔」、「把附中精神,照耀祖國的錦繡河山」等語,充分說明了該世代與烽火之間的聯繫,閻先生的回憶文更記載了宋美齡親自赴校招兵的史實。


延伸閱讀

1.專書

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閻錫山統治山西史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1984。

郭榮生編著,《閻錫山先生年譜》,臺北:作者自印,1984。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修訂版(上)》,臺北:聯經,2001。

喬希章,《閻錫山》,北京:華藝出版,1992。

 

2.論文

楊智友,宋美齡與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檔案春秋》2013年第2期(上海,2013)。

蔣維彥,烽火搖籃:戰時兒童保育院〉,《紅岩春秋》,2014年第5期(重慶,2014)。

 

3.線上資源(史料)

史惟亮作曲,郭成橖、蕭輝楷作詞,〈附中校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偉哉附中,https://www.hs.ntnu.edu.tw/content?a=T0RESU9USTBPRGt6TmpZPXdBek55SWpOeGNsVGludGVseQ==,擷取時間:2022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