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俘營|白河戰俘營

216
內角演習所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嘉義中學校第十一屆畢業紀念冊
內角演習所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嘉義中學校第十一屆畢業紀念冊

戰俘營:白河戰俘營
使用期間:1943年6月8日至1945年8月26日

現址為台南市白河區內角國小旁軍營,原是日軍「內角陸軍演習所」所在地。軍營大門左下方,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立了一座「白河戰俘營紀念碑」。

日軍在1943年6月6日關閉花蓮港戰俘營之後,將337位高階戰俘從花蓮轉到白河。依據1944年6月初的紀錄,白河戰俘營裡有將官74人、校官230人,因多數高階軍官被拘於此,故被稱「軍官戰俘營」。

多位將軍中,曾任英駐爪哇皇家空軍指揮官的保羅(Paul C. Maltby)少將,和原駐港英軍司令克里斯多福(Christopher M. Maltby)少將是兄弟檔,他們都被成為日軍戰俘,又被關在同一地點,應是絕無僅有之事 。

可能是高階,也可能是營指揮官的因素,白河營的戰俘獲得比他營較好的待遇,包括;營區有間小圖書室、組小型教會合唱團、舉辦球類比賽、聖誕晚餐等。日軍還允續戰俘在營區旁山丘闢建「休閒公園」(Yasume Park),戰俘在沒人監管情形下,就能到山丘上閱讀或寫作。

戰爭末期,白河營的高階軍官戰俘於1944年10月大規模轉營至滿州奉天戰俘營,營區即轉型為醫療用途,收容其他營地生病和過勞戰俘。1945年3月3日,金瓜石戰俘營的加拿大軍醫惠勒(Ben Wheeler)少校,就帶著86位病俘轉至白河營。1945年4月11日,斗六營關閉後,戰俘也集中到白河。

1945年8月15日戰爭結束,白河營戰俘於8月26日轉移到台北,先被安置在前日本台北療養院——圓山疏散營。接著於9月6日搭乘火車到基隆,登上美國驅逐艦,轉運到美國海軍布洛克島(USS Block Island) 航空母艦上,送往馬尼拉接受醫療護理,然後再被運送返回各自的國家。

參見:「由花生事件看白河戰俘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