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替紀念碑說故事

344
圖一 《歷雨迎鋒:國軍抗戰紀念碑考》的作者徐全,10歲時在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官邸(又稱梅嶺宮、美齡宮)內留影。在外公的影響下,小時候徐全印象中的國民黨是「萬惡政黨」。
圖一 《歷雨迎鋒:國軍抗戰紀念碑考》的作者徐全,10歲時在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官邸(又稱梅嶺宮、美齡宮)內留影。在外公的影響下,小時候徐全印象中的國民黨是「萬惡政黨」。

【補綴歷史的人】【徐全】系列其他單元:1


世界上如果還有比紀念碑更硬、更冷的東西,應該就是一本只談紀念碑的書了;《歷雨迎鋒:國軍將士紀念碑考》就是這樣一本書。偏偏有人去會寫這樣一本書好像還不夠奇怪;更奇怪的,是這本關於百餘座國軍紀念碑的書竟然在台灣的各大購書網站賣到缺貨。是什麼樣的作者有這能耐?

由表面上看,會花費數年時間,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獨自去收集如此龐大的一筆「冷門史料」,大多數人都會猜測是和他的個人背景有關:或是國軍後裔、獨特的興趣與毅力,或是特殊的機緣。但是由書本上,我們看不到任何蛛絲馬跡。

雖然作者的文章也可以在台灣的報刊上看到,對於大多數台灣的讀者來說,「徐全」這個名字仍然是陌生的。而事實上,台灣對徐全來說,也不全然熟悉。現居台灣,但他卻是出生於大陸的一位「八○後」「七年級生」。

對徐全這粗略的瞭解,卻引出我們更多問題:以這樣的背景和家庭教育,究竟是什麼因緣際會,使他對國軍和抗戰的題目產生興趣,竟至於走遍大陸,在阡陌田間和荒郊野外四處尋訪殘破的國軍墓園,查出每一塊紀念碑上的每一個字,和這些碑所訴說的故事?徐全的轉變,純然是單一個案嗎?

為了得到上述問題的答案,我們走訪了徐全先生。前後共五個多小時的談話和後續的溝通,終於讓我們瞭解到這本書背後,有太多一般人所難以想像的個人經歷,甚至於大時代中,牽動人們心態轉變的諸多政治與社會因素。

本系列訪談的第一篇〈百座紀念碑的前世今生〉,回應了作者「為什麼會去研究國軍紀念碑」這個問題,以及他在找尋遺跡和蒐集史料過程中,所遭遇的各種困難與奇遇。第二篇〈國軍紀念碑說出的故事〉,深入探究為什麼在台灣和大陸的抗戰歷史遺址會被後人破壞,或破壞後又重建?這其中究竟反映著怎樣的當權者心態?第三篇〈「傳承歷史」也可以靠「民間」?〉則細述作者從「超級討厭國民黨」,到「正視國軍的存在」,再到「視之為正向燈塔」的心路歷程,以及與之相關的,大多數台灣讀者所不曾察覺的、大陸民眾對於國民黨第一次失去政權的反應,和一位生長於大陸、在香港受訓練的學者,是怎麼看待台灣在抗戰史研究所能扮演的角色。

除了三篇訪談文章外,我們也得到作者授權,摘錄《歷雨迎鋒:國軍將士紀念碑考》的兩篇文章,以及他發表在《中時新聞網》「史話」專欄的兩篇作品。

徐全曾說:「只有把歷史留住,它才能在將來某個條件成熟的時刻,發揮應有的作用」;也只有「挖掘到最深之處,才能有機會在將來重新有系統地整理這段歷史,去為該正名的人正名」。這兩句話道出了及時收集史料的重要性──即便這史料是荒廢墓園裡的紀念碑文。

在此一系列有關徐全先生和紀念碑的文稿之後,「民間史料數位平台1937-1949」將繼續推出「補綴歷史的人」專題文章,尋訪和他一樣,勞心勞力蒐集資料、為歷史補白的人士。(汪琪、羅國蓮)

圖二 20歲的徐全舊地重遊,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官邸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已經消失。
圖二 20歲的徐全舊地重遊,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官邸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已經消失。

【補綴歷史的人】【徐全】系列其他單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