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連結】「我父親是接收台灣的70軍連長」:抗戰期間的南昌戰役、上高會戰和浙贛會戰

【時代連結】助您瞭解 ⋯那些年⋯那些事⋯為何如此⋯

238

文/李權升

在一些文史記載中,向正泉先生所屬的70軍以接收台灣的第一批部隊聞名,但70軍也是抗戰時期一支駐守江西地區的重要部隊;它原先隸屬於第九戰區,之後再轉入第三戰區。向正泉先生提到的幾場會戰,70軍都是主力部隊之一。因此在接下來的介紹中,我將透過中國學者謝廬明的研究,扼要介紹戰時江西地區的戰事發展過程,並把整個過程分作三個階段討論。

南昌戰役

圖一 國民革命軍在萬家嶺戰役。(來自維基百科)
圖一 國民革命軍在萬家嶺戰役。(來自維基百科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初期,日軍方面由於兵力不足,因此並未大舉入侵江西內陸,反而選在東南沿海一帶修築機場,以空襲方式牽制第三及第九戰區國軍的行動。國府為了應戰,也決定釋放政治犯,並允許民間組織各類型的救亡團體,其中就包括江西省青年服務團、婦女戰時服務團、南昌文化界抗敵會等。在軍事部署方面,除了成立軍管區以外,也將中共在南方的游擊隊集中編組為新四軍。

隨著1937年下半年上海、南京相繼陷落後,國民政府雖然遷都重慶,但軍政重心仍在武漢,這使得贛北地區的戰略地位愈發重要,中日雙方也都在當地投入大量軍力準備一戰。1938年6月起,兩軍歷經多次交戰,然而國軍卻因為內部派系林立以及援軍未能及時趕赴等協調問題,使得彭澤、湖口、九江等防線相繼失守;到了8月中旬以後,日軍攻勢更加猛烈,此時贛北地區的國府駐軍節節敗退,雖然過程中薛岳軍隊曾在萬家嶺戰役中取得勝利,但整體而言仍不敵日軍砲火猛烈攻勢,10月武漢失守。

武漢淪陷以後,日本調整作戰計劃,改以誘降為主、武力攻擊為輔。但是這項辦法的成效不佳,戰事陷入僵局。到了1939年3月,日軍為了鞏固武漢佔領區,同時要切斷東南省份與後方的聯繫及補給,再度發起攻勢、攻打南昌。

面對日軍進犯,此時駐守南昌、擔任敵前總指揮的羅卓英,雖然積極調撥軍隊部署,並在修水南岸構築防禦工事;但整體來看,由於當時國軍對敵情的掌握程度不足,因此防守過程中部隊歷經多次輪調、疲於奔命,而河岸的防禦設施則因採取一字長蛇陣的做法,使得修水沿岸處處設防,卻處處薄弱。因此當3月17日日軍成功渡河以後,南昌在短短幾天內便告失守。而後續國軍雖然在4月曾發動反攻,但仍以失敗坐收。1

上高會戰

圖二 國民革命軍重奪一座橋據點。(來自維基百科)
圖二 國民革命軍重奪一座橋據點。(來自維基百科

在南昌戰役結束以後,在1939-1941年這個階段,長沙成為作戰中心,而鄰近的江西西北一帶則成為三次長沙會戰的策應戰場。在第二階段裡,日方改以保衛佔領區為主;此時國府也痛定思痛,重新調整軍隊部署、擴充兵源,並積極發動游擊戰來牽制日軍行動。其中,在1939年4月到5月間的奉新戰鬥中,國軍成功將日軍阻於修水,此後兩軍在江西一帶的戰況相持,僅偶爾在前線發生小規模戰爭。直到1941年1月爆發皖南事變後,日軍眼見國共軍隊發生衝突,因此趁勢加強攻擊,企圖佔領上高。

對於國府來講,由於上高緊臨錦江,又是贛湘公路要道,且為第19集團軍司令部所在地,因此上高的軍事地位極為重要。面對日軍進犯,國府在後續備戰過程中即調整態勢,加強各項防備工作,包括部隊特訓、改善軍政關係、增加群眾宣傳等。因此到了3月15日上高會戰開始以後,面對日方分三路進攻,國軍在羅卓英等將領的領導下,很快地便取得優勢;從誘敵、包圍到殲滅、追擊殘餘日軍,截至4月9日為止,國軍一共殲敵15,000名,迫使日軍後撤,戰局恢復成先前態勢。上高會戰也因此成為抗日戰史中相當著名的一場戰役。2

浙贛會戰

圖三 1942年5月30日的浙贛戰役中,一名日本士兵正使用八九式擲彈筒攻擊。 ( シリーズ1億人の昭和史 『日本の戦史4』 (毎日新聞社 昭和54年発行) 160頁, 公有領域: 來自維基百科)
圖三 1942年5月30日的浙贛戰役中,一名日本士兵正使用八九式擲彈筒攻擊。 ( シリーズ1億人の昭和史 『日本の戦史4』 (毎日新聞社 昭和54年発行)160頁,公有領域: 來自維基百科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為了顧及太平洋戰場,再度發起猛烈攻勢。尤其美軍在1942年4月首度空襲日本本土後,日軍在同年5月中旬發動浙贛會戰,目的就是摧毀浙江境內的衢州、玉山、麗水等幾座機場。在5月到6月期間,日軍持續推進,並先後佔領了衢州等地;直至7月初,日方早已打通浙贛鐵路,同時破壞沿線機場,但不久即因軍隊過度深入,使得日方兵力不足的問題日益顯見,因此部署第九戰區的國軍部隊便趁此機會,從7月開始發起反攻,截至8月底就已收復了貴溪、上饒、玉山等城市。

此時雖然國軍在浙贛會戰取得勝利,但由於日本後續在太平洋戰場上逐漸失利,因此日軍為了打通從大陸東北到中南半島的交通補給線,又從1944年4月開始發動更大規模的豫湘桂會戰。在這個階段的作戰中,國軍多以失敗告終,尤其長沙、衡陽相繼失守以後,鄰近的江西也同樣飽受威脅。1945年1月,日軍動用4萬餘人的兵力向湘粵贛邊界推進,僅月餘時間便已佔領沿線機場與城市,2月初即攻進贛州城,江西省府撤往寧都。整體而言,必須到6月中旬以後、也就是納粹德國投降後,日軍為了集中兵力將贛南駐軍北撤時,國府才扭轉劣勢,逐漸收復贛南各縣。3

圖四 1945年10月25日,陳儀(右)發布署部字第一號命令後,在臺北公會堂接受大日本帝國第10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所簽名蓋章的受領證(經由第10方面軍參謀長諫山春樹(左)轉交給陳儀)。(來自維基百科)
圖四 1945年10月25日,陳儀(右)發布署部字第一號命令後,在臺北公會堂接受大日本帝國第10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所簽名蓋章的受領證(經由第10方面軍參謀長諫山春樹(左)轉交給陳儀)。(來自維基百科

而在抗戰結束之後,由於當時日軍投降過於迅速,讓國民政府來不及準備接收臺灣的各項事務,必須到8月27日才正式指派陳儀出任臺灣省行政長官,並在9月4日指示陳儀兼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由他負責指揮62軍、70軍、208師、209師及憲兵1團等單位處理後續軍事接收事宜。其中,負責北部地區接收任務的正是第70軍。10月17日,70軍抵達基隆港後,後續即擬定〈陸軍70軍解除臺北區日軍武裝實施計劃〉,以分階段的方式,解除了臺北、基隆、宜蘭、蘇澳、花蓮港、淡水、新竹等地的日軍武裝,並分軍械、俘虜、軍馬、交通、通信、器材、糧服、衛生等股予以管理。而整個北部地區的接收任務,直至12月16日才宣告完成。4


注解
1謝廬明,〈略論抗日戰爭中的江西正面戰場〉,《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贛州,1994年),頁64-66。

2謝廬明,〈略論抗日戰爭中的江西正面戰場〉,頁66-68。全民國防教育辦公室,〈抗日戰史—浙贛會戰〉,https://aode.mnd.gov.tw/Unit/Content/1590?unitId=327,截取日期:2023年9月6日。

3謝廬明,〈略論抗日戰爭中的江西正面戰場〉,頁68-69。

4楊護源,〈國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接收:以軍事接收委員會為中心〉,《臺灣文獻》,67:1(南投,2016年3月),頁51、54、60。


參考書目

全民國防教育辦公室,〈抗日戰史—浙贛會戰〉,https://aode.mnd.gov.tw/Unit/Content/1590?unitId=327,截取日期:2023年9月6日。

楊護源,〈國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接收:以軍事接收委員會為中心〉,《臺灣文獻》,67:1(南投,2016年3月),頁39-80。

謝廬明,〈略論抗日戰爭中的江西正面戰場〉,《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贛州,1994年),頁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