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英烈的日子.葛敦華1】反攻諾曼第的海軍槍砲官──葛敦華

144
圖一 《那段英烈的日子:中日戰爭勇士餘生錄》書影。(羅國蓮翻拍)
圖一《那段英烈的日子:中日戰爭勇士餘生錄》書影。(羅國蓮翻拍)

作者:許劍虹
篇名:〈反攻諾曼第的海軍槍砲官──葛敦華〉
書名:《那段英烈的日子:中日戰爭勇士餘生錄》,頁137-158
出版社:金剛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

【編按】

1944年6月6日,西方盟國在歐洲西戰線發動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登陸作戰──被稱為D-day的諾曼第登陸戰役,為盟軍在西線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多數國人只能從軍事史詩電影一睹當時驚心動魄的搶灘過程,但其實中華民國第一批培訓的海軍就有人曾身處這個危險戰場,曾官拜國防部常務次長的葛敦華(1921-2010)將軍就是當年護送15萬名盟軍上岸的英國艦隊成員之一。

由於他的特殊境遇,因此成為《那段英烈的日子》一書記錄的20位對日抗戰國軍將士的故事主角之一,這群將士堅苦卓絕的奮戰不只拯救了國家,也扭轉了整個世界的命運。

《那段英烈的日子》的作者許劍虹,1984年出生,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歷史系畢業,並有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學位。曾擔任《兵器戰術圖解》、《英文旺報》和《中時電子報》的文字編輯,專研軍事歷史。

由於年輕時曾參與諾曼第登陸的寶貴經驗,讓葛敦華將軍一生致力於替中華民國發展現代化的海軍與海權思想。經由史料整理和葛將軍女兒葛明的協助,許劍虹以諾曼第登陸作戰為主軸,在書中描述葛敦華早年在福建馬尾海軍學校受訓、受到蔣中正委員長賞識、參加抗戰,以及被派至英國軍艦實習,遠征歐洲戰場等我國將士少有的精彩見聞,讓國人瞭解這位曾狠狠教訓過希特勒的國軍海軍的英雄事蹟。(滕淑芬)


文/許劍虹原著,滕淑芬、羅國蓮編輯
圖/羅國蓮翻拍自《那段英烈的日子》

發生在民國33年6月6日的「大君主行動」(Operation Overlord),也就是俗稱的諾曼第登陸,是二戰期間盟軍在歐洲戰場發起的最大規模軍事行動之一。諾曼第登陸不只被視為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而且還因為成功開啟了西歐的重光之路,而被視為一場偉大的勝利。

美軍在諾曼第登陸中扮演了打擊納粹的主力,但絕對不是唯一的力量。除了有英國、加拿大、澳洲與紐西蘭等大英帝國的成員外,還有來自法國、比利時、丹麥、荷蘭、挪威、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與波蘭等納粹佔領國的自由鬥士參與其中。全部加起來,當天攜手與德軍作戰的國家總共有13個。

圖二 民國33年6月6日,在法國北部諾曼第(Normandy)海岸登陸的盟軍健兒順利開闢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動搖了希特勒的納粹德國,改變了整個人類歷史的走向。
圖二 民國33年6月6日,在法國北部諾曼第(Normandy)海岸登陸的盟軍健兒順利開闢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動搖了希特勒的納粹德國,改變了整個人類歷史的走向。

可是如果把在海上作戰的戰士也涵蓋進去,恐怕就又不只13個國家。對於蔣介石派遣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到緬甸,協助英美聯軍作戰的故事,國人已經耳熟能詳。不過如果提到中華民國也曾派人遠征歐洲,並參與「大君主行動」的話,許多人可能會感到不可思議,甚至認為那是天方夜譚。

事實上真的有24名來自中華民國海軍的軍官,在英國皇家海軍的軍艦上以實習名義全程參與了這場戰役。在台灣官至國防部常務次長,並於退役後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的海軍中將葛敦華,就是那24名支援「大君主行動」的中國海軍健兒一份子。

在那場解放法國的戰鬥中,葛敦華以槍砲官的身分服務於皇家海軍航空母艦「搜索者號」(HMS Searcher)上,見證了許多精彩的海上與空中戰鬥。透過將軍愛女葛明女士的協助,本書特別收錄了葛敦華早年參加抗戰還有他在歐洲戰場上的見聞,好讓國人瞭解這位狠狠教訓過希特勒(Adolf Hitler)的國軍海軍英雄。

想出人頭地就入海軍

葛敦華將軍來自福建省福州市,生於民國10年9月18日。提到為什麼會加入海軍,葛敦華將軍沒有扯什麼救國救民的大道理,而是開宗明義表示,純粹是因為家裡沒有錢供他讀大學。喜歡體育的他還表示,福州的馬尾海軍學校不只學雜費全免,還有足球場與全國最先進的游泳池。

圖三 民國22年,準備外出的馬尾海軍學校學生正在進行服裝儀容檢查。
圖三 民國22年,準備外出的馬尾海軍學校學生正在進行服裝儀容檢查。

事實上對於來自中下階層的福建人而言,那個年頭除了到東南亞經商當華僑外,報考馬尾海軍學校確實也是唯一一個出人頭地的方法。畢竟中國的海軍自清朝末年以來,就一直被牢牢掌握在福建人的手中。時任海軍總司令的陳紹寬,雖然畢業自南京的江南水師學堂,但實際上也是閩系海軍的大元老之一。

民國22年,12歲的葛敦華成為馬尾海軍學校航海班第八期的學生。不過他因為一次與蔣委員長的結緣,走上了與其他馬尾海軍學校畢業生完全不一樣的道路。有天晚上蔣委員長在南京的一座劇院,宴請美國駐華大使詹森(Nelson Trusler Johnson)看京劇。葛敦華與他的一位海軍同學,奉命到那家劇院去站衛兵。

當天葛敦華可能因為訓練太疲憊的緣故,站崗站到一半打起了瞌睡。可沒想睡到一半,突然同學把他搖醒,葛敦華一聽,才驚訝的知道蔣委員長想要見他。原本以為自己可能因為睡著而被槍斃的他,只能硬著頭皮走到台前向委員長報告。蔣委員長一看到葛敦華,便微笑著問他英文程度如何。

原來詹森大使看不懂京劇,希望找個中英文俱佳的人來給他翻譯。而在馬尾海軍學校裡,葛敦華的英文程度在同學中確實是數一數二的。不過因為他也看不懂京劇,所以葛敦華每次開口翻譯以前都要先問身旁的一位將軍,劇情到底在演什麼。

詹森大使注意到了這個狀況,於是就問葛敦華,他是否開口講的任何一句話都要得到身旁的將軍同意。結果葛敦華很老實的告訴大使,自己來自福建,完全看不懂京劇到底在演什麼。於是詹森大使笑了一下,告訴葛敦華只要隨便翻譯就可以了,因為他對京劇演些什麼並不是特別在乎。

那次雖然翻譯的隨隨便便,但是努力促成賓主盡歡的葛敦華,還是吸引到了蔣委員長的注意。等葛敦華返回學校後不久,就爆發了對日全面抗戰。包括葛敦華在內,許多航海班第七期與第八期的學生尚未完成學業,就被調到前線支援陸軍作戰。

失去海岸線的海軍

原來民國26年11月17日早已預料到首都南京將落入日軍之手的蔣介石,便下令將國民政府遷往武漢。可是將國民政府搬遷到武漢,還只是整個戰略轉進計畫的一半而已,蔣介石的目標是要把戰時首都轉移到更內陸的重慶,運用長江三峽與大巴山的天險與日軍打持久戰。

可是要將政府從東南沿海轉移到西南內陸,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浩大的工程。除了行政機構外,還有大量的學校、工廠、人員,以及軍隊要經由長江進入四川。位於長江三峽上、介於湖北省與四川省交界處的宜昌,也就成為了國民政府在民國27年武漢保衛戰開打之際最重要的轉運站。

到了此刻,中華民國海軍已經失去了幾乎所有的軍艦,就連海岸線也都被牢牢掌控在日軍手中。海軍健兒唯一能做的,就是將軍艦上的艦砲拆卸下來,部署到長江周邊的戰略要地上,形成砲擊日軍的要塞;要不就是在重要的內河通道上佈置水雷,遲緩日軍的水上攻勢。

還在海軍學校受訓的葛敦華,也與一批同學被派到宜昌佈置水雷。不過一開始負責佈雷的是由陸軍將領郭懺指揮的江防軍負責,海軍只是配合。可是葛敦華發現,陸軍弟兄佈雷技術不夠專業純熟,將導致他們這些海軍學生兵在未來與日軍的遭遇戰中付出慘痛傷亡。

可是這個時候海軍已經沒有船艦,而沒有船艦在部隊裡就等同於沒有話語權。最後同學們決定推舉葛敦華為代表,去向江防軍的長官提出專業意見。令葛敦華意外的是,陸軍長官們居然接受了他的建議,一切照海軍的方法去重新佈置水雷。

得知建議被採納後,海軍學生的士氣大幅提升。本來只被要求守宜昌10天的他們,最後硬是撐了兩個多月,才又回到已經由馬尾遷往湖南湘潭的海軍學校繼續上課。雖然武漢最後還是在民國27年10月淪陷,但是國民政府的轉進工作早已宣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