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連結】那入了學也讀不了書的童年時光:童真的生活和「中國國民外交協會」

🔗 時代連結:那些年,那些事,為何如此

192

文/李權升

在這篇訪談裡,孫毅弘先生回憶了自己在童年時期歷經抗戰、國共內戰階段等種種經驗。然而有別於以往的研究或回憶錄大多集中在軍事史、戰爭史的論述上,本文中孫先生反而對戰爭時期的日常生活多有著墨,諸如當時的醫療衛生、飲食、娛樂、中小學教育等等,都是構成孫先生童年回憶的重要要素。

這就如同瑪莉蓮.亞隆(Marilyn Yalom)在《天真的目擊者》所要強調的,不同於生活在二戰時期的成人的口述或著述,透過兒童視角所呈現的微觀歷史,反倒更常看見他們在戰時繼續過著童真的生活,他們持續探索並嘗試理解當時所處的世界,因此在他們的戰爭記事中,反而鮮少全部聚焦在描繪戰爭的恐怖,而多在記錄日常例行活動中的體會,而孫先生的經歷正是呈現抗戰與內戰時期的另一種聲音。¹但即便如此,孫先生仍在文末提到內戰後期與家人們從蕪湖、南京、上海、廣州輾轉來台的流離記憶,而這些記憶也恰恰警惕著後人戰爭所帶來的各種悲劇。

另一方面,孫先生在文中提到伯父孫炳炎先生曾在抗戰初期參與「中國國民外交協會」,而這個協會又是什麼呢?事實上自民國以來,中國國內就出現了多個以「中國國民外交協會」為名的組織,包括在1919-1920年巴黎和會期間,張謇、熊希齡、王寵惠等人就曾發起中國國民外交協會;而九一八事變後,又有一群來自南京國民政府的立法委員與監察委員在1932年共同籌備組織;而孫炳炎所參與的中國國民外交協會,則是因應中日戰爭爆發,於1938年1月1日正式成立的組織。主要成員包括吳鐵城、陳立夫、陳銘樞、呂超、葉楚傖等人,另聘請王寵惠、孔祥熙、李宗仁、陳誠、何應欽、孫科、張治中等人擔任名譽主席,因此該協會在名義上雖然屬於民間團體,但實際上成員名單冠蓋雲集,在相當程度上可說是半個官方組織。

圖一 吳鐵城,1938年和、陳立夫、陳銘樞、呂超、葉楚傖等人共同創立中國國民外交協會,並曾任理事長。1949年到台灣後,在台灣恢復該協會運作。
圖 吳鐵城,1938年和陳立夫、陳銘樞、呂超、葉楚傖等人共同創立中國國民外交協會,並曾任理事長。1949年到台灣後,在台灣恢復該協會運作。(來自維基百科

在此背景下,中國國民外交協會自創立以來,即配合著國府的外交方針,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來開展民間交流,並爭取海外華僑或各國列強的支持援華抗日。因此協會除了廣邀國內重要黨政人士參與組織、研究外交事務外,也在國府的支持下於全球各地成立分會或宣傳據點。而整體來看,抗戰時期中國國民外交協會便經常會派遣使團出訪各國,也曾多次利用廣播、舉辦茶會及演講,乃至於發行外語期刊、書籍、通訊等方式對外宣傳中國抗日事業,對抗戰時期亟欲爭取國際支持的國府,有著功不可沒的影響。²


注解

¹瑪莉蓮.亞隆(Marilyn Yalom)著,劉卉立譯,《天真的目擊者:二次大戰的孩子們最後的回憶錄》(台北:貓頭鷹,2022)。

²中國孔學會編,《孫炳炎先生紀念文集》(台北:中國孔學會,1982),頁3。朱蓉蓉,〈半官方社團與戰時民間外交〉,《江蘇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南京,2011年),頁186-192。熊斌、但唐軍,〈抗戰時期中國國民外交協會述略〉,《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重慶,2013年),頁45-52。王東平,〈抗戰時期中國國民外交協會緣起及活動探析〉,《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4:5(杭州,2015年10月),頁407-412。


參考書目

瑪莉蓮.亞隆(Marilyn Yalom)著,劉卉立譯,《天真的目擊者:二次大戰的孩子們最後的回憶錄》(台北:貓頭鷹,2022)。

中國孔學會編,《孫炳炎先生紀念文集》(台北:中國孔學會,1982)。

朱蓉蓉,〈半官方社團與戰時民間外交〉,《江蘇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南京,2011年),頁186-192。

熊斌、但唐軍,〈抗戰時期中國國民外交協會述略〉,《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重慶,2013年),頁45-52。

王東平,〈抗戰時期中國國民外交協會緣起及活動探析〉,《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4:5(杭州,2015年10月),頁40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