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基隆港西岸的碼頭,是灣生和家人告別臺灣的地方;也是外省軍民歷盡艱辛、踏上第二故鄉土地的地方。 不同時期的同一空間,成為無數人生命另一個篇章的起點;他們不再回頭、也無法回頭。
下週預告
-
【📖中國首位戰地女記者張郁廉4】戰火中加入蘇聯塔斯社
平台Podcast「好聽史了」 上線!
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到1940年代,走進故事。
我們一週歲了!
到今天為止,「民間史料數位平台1937─1949」上線已經一年另一天。一年的時間彈指即過,但是對於一群習於印刷與電子媒體運作方式的志工而言,突然要在五花八門瞬息萬變的網路世界掌握一個自己並不十分熟悉的主題──歷史,第一年確是不小的挑戰。但是我們很幸運地,得到許多資料提供者的信任,和朋友、伙伴慷慨的支持與付出;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平台逐漸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未來我們仍然會時刻調整腳步和策略,但是收集民間史料的目標不會改變。進入史料的世界,讓我們瞭解1937─1949歷史斷裂的程度有多嚴重;而歷史像汽車的後視鏡,儘管映照的是過去,我們卻需要依賴它掌握現在和未來。管中閔教授說得好:「不曉得自己從何處來,又如何知道向何處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TOQrknRns)。
收集史料,歡迎大家揪團參加!
編輯手記
為什麼我們要說老故事?
「過去的事還談它作什麼?」是我們開始收集老故事以來,最常遇到的問題;而提問的,又以年輕人的比例為高。所以「民間史料數位平台1937─1949」週年,我們決定好好地回應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要說老故事」的跨世代論壇,就是一個起點。
我們很幸運地請到四位具有代表性的「民間人士」與談:作家張曉風女士、資深媒體工作者羅廣仁先生,以及兩位在學的年輕人:本平台團隊成員郭以涵、以及2020年中台灣聯合文學獎散文組首獎的得獎者邢若琳。他們每一位的答案都發人深省、震撼人心。
就像郭以涵說的,小老百姓的過往並不落後、也絕不平庸。
當天更多精彩影片段回顧,請按此。
徵求解答
尋找大象啟事:阿蘭在哪裡?
林旺(原名阿美)、阿沛、阿蘭三頭大象,彼此是好朋友,在出生地緬甸的茂密森林裡和象群快樂生活,二次世界大戰軍興,牠們面臨身分多次「被改變」的命運。起先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工作象,後遭日軍搶去成為菊兵團運輸象,民國34年1月新一軍在緬北瑞麗江大敗日軍,大象由孫立人將軍所屬部隊接收成為戰象。
民國36年,在高雄鳳山訓練新軍的孫立人將軍下令將三頭大象送來台灣,牠們從廣州珠江碼頭上船,在高雄港下船。可是,從老照片中,都只見到林旺和阿沛,阿蘭則僅有骨骼照片。阿蘭在哪裡?
如果你知道答案,請幫忙解謎;如果你知道線索,請提供訊息讓我們追查。
尋找台灣「國際戰俘營」的鄰居
金瓜石的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是日治時代一個國際戰俘營的舊址。不過這只是14個類似戰俘營中的一個;這些戰俘營散佈全島,有些因為功能因素,位在人口密集的區域,圖中金瓜石的紀念園區便是其中之一。 既然位在人口密集地區,當年一定有人知道這些戰俘營的存在:戰俘營的土地原本是否屬於當地居民?食物是誰供應的?曾否有戰俘逃脫?日本投降後營區如何蛻變成今天的樣貌?如果您曾經聽過長輩提及這些事情、甚或家中有長輩知道有關戰俘營的故事?請聯絡我們,幫忙掀開它的面紗。
金瓜石戰俘營遺址暨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鄭元慶攝)
1944年10月12日,台灣空戰中,美軍戰機由列克辛頓號(USS Lexington (CV-16))航空母艦上起飛,執行任務。(圖/Formosa_Air_Battle )
徵求藏在戶籍記錄裡的家族故事
日據時代的戶籍謄本上,一位家族成員竟然被歸為「第三等」人、而「3」後面還有一個「卜伯」字;這代表什麼意思?這位家族成員是土匪?您看過自己在日治時代的戶籍資料嗎?歡迎分享您的發現! ( 戶籍資料有你不知道的家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