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里山故事系列二】自忠小旅行

247
圖一 自忠(兒玉)地處嘉義阿里山鄉與南投信義鄉交界,九二一大地震後,面目已然全非,往前不及五十公尺處即是上圖所示建築所在,但因霧鎖而不見。
圖一 自忠(兒玉)地處嘉義阿里山鄉與南投信義鄉交界,九二一大地震後,面目已然全非,往前不及五十公尺處即是上圖所示建築所在,但因霧鎖而不見。

系列其他單元:前言


文/魏宏晉
圖/魏宏晉提供

自小,常聽聞父母說著「阿里山」的總總,覺得一家總有一起回去看看的機會。高中起,自己雖然陸陸續續去過幾回,卻都是獨行。2014年母親大去,一家人的「總有一天」已然不可能,這樣的驚心促成了去年舊曆年前的阿里山之行。那是第一次與親人的返鄉之旅,枝葉零落三人行,八十老父與我們夫婦二人開車就走,當然我沒忘記帶上母親的照片。

我也好些年沒去了,阿里山的變化著實驚人!早期去得搭六個半小時的小火車,雖然勞累,但很有與塵世漸行漸遠的美感。終站下車,山嵐凝成的冷冽總撲面而來,一下讓人清醒。斯時有限的遊人散開後,各自進入山林廣闊胸懷中,便成了無所謂的點綴。而今,人車鼎沸,遊客如織,鋪天蓋地裹住景緻,空氣添了重量,叫人呼吸起來都困難。

那回旅行,由於是「回家」,哪想到該預訂住宿?現時當地旅館興盛已非昔比,且此刻更當年節前夕,人們不都在家忙著預備過年嗎?我們該是流浪在外的少數,何愁歇腳處?但事實不是如此!

那日早晨,從嘉義出發,一路停停看看,直到傍晚,日頭已全然隱沒後,我們才心情輕鬆地到達阿里山園區。然遍詢之餘,卻發現民宿、旅館家家爆滿,連青年活動中心也一房不剩。我們一時間陷入無處落腳的窘境,內子有些驚慌,倒是爸爸很篤定,他說:「到自忠去吧!那兒有民宿!」自忠是父親幼時的老家,日本時代叫兒玉。阿公在阿里山工作時,一家逐伐木集散而居,居住過舊玉山登山起點的新高口,以及從阿里山森林鐵路水山線再分出去的兒玉支線處,父親以下有三位弟妹就在此出生。

有老父的信心,我們當即出園區大門,往塔塔加方向而行,轉往自忠。

現在概念上的「阿里山」,是那個我不忍心稱呼她正式名稱的封閉園區,對我而言,加上「遊樂」的字眼,褻瀆了家,很是刺眼。這裡像是俗稱阿里山公路的南北向台21線一個分界,來往嘉義的方向經竹崎、奮起湖等多處景點,是多數遊客習慣的出入路線,人車繁忙。另一條往台中水里,在塔塔加與東西向俗稱新中橫公路的台18線交接。相較之下,嘉義到阿里山的空氣是滾熱的,而過阿里山後,才還深山該有的清涼靜謐。

自忠離園區不過八公里左右,這是我的首訪。夜裡的山路無有路燈指引,沉浸入黑夜的底處,後方無有追隨,對向亦無來者,惟有自己的車燈引道。不多時,車燈所及出現了「自忠」的路標指示,只不過黑還是黑,路旁隱約雖有屋舍,卻不見人氣,於是我們狐疑地車行持續。這時爸爸說,他上回來,「記得」有民宿呀!不過十年前,也曾在塔塔加過夜,既然這兒似乎沒戲,就再往前不過十公里,即可到塔塔加。

然而,到了塔塔加,依舊漆黑一片,往遊客中心的大門沒開,這時我們都有點不知所措。靜、黑、冷風加上細雨,三個人的心情不一,內子忐忑、父親茫然,而我仰頭看著星閃遍天,心想媽媽才孤身離去不久,不知現在落腳哪顆星…

稍事思考後,我們決定回頭到奮起湖過夜。才起步,冷雨的路邊突然出現一位踽踽的黑衣黑傘獨行客,我趕緊停車,請內子下車問問有無更近的住宿處?想不到她一口拒絕:「那一定是鬼!」這著實令我氣結,只好稍倒車到那人處,待我們都看清、且確定那是個「人」後,才搖下車窗詢問。而他告以我們正處在登玉山前哨的東埔山莊入口處,右轉下去即是。此時是封山季節,塔塔加招待所不開,山莊雖營業,但當夜也沒其他人入住。約四十人可住的大通鋪兩間,簡陋無人,正適合我的怕生好靜,我想應該是媽媽安排的吧。那夜雖冷,但母親入夢來,一宿沉沉,極是好眠。

次日晨起,我們直接到了自忠。駐好車,爸爸開始興奮,卻似也感傷起來,「都不一樣了!都不一樣了!」這是那天他使用最多的詞句。

我們停車的地方是順向的右首,右前就是阿里山園區方向。這裡是一大片顯然經過自然摧殘的遺址,亂石土崩,只有一幢地基幾被掏光而半懸的三層新式樓房突兀地孤立。爸爸說這是兒玉故址,曾有超過二十戶的聚落,有販賣部、理髮店、日本神社,甚至還有間「鬼屋」。後來林業沒落,人漸漸搬光,屋子也頹圮了。九二一大地震給了最致命的一擊,一大片土地陷落,只剩下那間後來才蓋起來,據說主人想經營民宿的新屋,半死不活地吊在半空中。

圖二 這幢是兒玉舊聚落僅存、「傳說中」的「民宿」,下方地基已崩,天氣好時可遠眺祝山,視野壯闊。
圖二 這幢是兒玉舊聚落僅存、「傳說中」的「民宿」,下方地基已崩,天氣好時可遠眺祝山,視野壯闊。

不知道是對故鄉的眷戀?還是出於生意眼?那幢「民宿」實在有趣!爸爸說那是他所熟識、兒玉的故人蓋的,現成危樓無法使用,但一位幼時鄰居友伴、現旅居美國的袁叔叔卻大感興趣,直說想買下,然後「大家可以回來住…」。我從屋外往裡看,屋內乾淨雅致,想像住裡面,好個「看江山如此多嬌」的壯美景色呀!但回到隨時會跌落萬丈深淵的現實,我狐疑地看著老父,希望他們別當真才好。

我們越過馬路,昨天夜裡閃過眼裡的建築,原來是廢棄的派出所,原兒玉車站,也是「特富野古道」的入口,兒玉支線的起點,以前回家的入口。

父親絮絮地講古,興致很好。有些事他信誓旦旦,但我卻查不到資料,不知是記憶錯置,還是已經被歷史淹沒的真有其事,我就姑妄說之,比如說二萬坪墜機事件。

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雖敗相已露,但新聞管制,一般人當然無法得知真相,只能從一些蛛絲馬跡猜測。

阿里山遠離塵囂,之所以「為人所知」,正是擁有珍貴自然資源「懷璧其罪」。已現代化的日本殖民台灣後,開始有能力大規模開發自然資源。而戰爭時期阿里山所生產的戰略物資十分重要,比如說軍用木材、樟腦等,因此也引來了盟軍的空襲,而且都發生在1945年四月、五月的嘉義大轟炸之前。

一旦深山裡飛來敵機,就啟人疑竇了,莫非台灣已經完全失去空防能力了?

父親說,他確信在二萬坪(現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處)曾掉下一架美軍飛機,但由於消息封鎖,沒什麼人知道,可他在失事地點撿拾過殘骸零件,戰後那殉難飛行員的家屬也來憑弔過。這次事件後不久,又有一架敵機飛來,父親認為那可能是來偵察搜尋同僚的,飛經兒玉上空,順勢掃射一陣,好險沒釀成傷亡。那之後則又發生兩公里外新高口樟腦收納所轟炸事件,釀成大火。

敵機都飛進山裡了!官方開始宣導防空教育,鼓勵居民自行建造防空洞。這時住在兒玉支線2.2公里處的阿公,就在住處與鐵道相隔另側的山壁鑿了個入口約一公尺見方的小山洞,可容納三、四個成人躲藏!當時該處約有二十多戶人家,許多都鑿了防空洞,也有更大的!然而歲月悠悠,七十年過去了,回到舊時處,多數只餘依稀,只有我家的還分明可見、屹立堅持!這是因為那麼多家的防空洞,只有阿公造的在裡頭架了木樁,如造礦坑坑道一樣,故爾牢不可破,至今猶存。

圖三 七十年後,父親在其父親手建造的防空洞前留影,既感慨又激動。舊址依然,只有入口稍見土石積累。
圖三 七十年後,父親在其父親手建造的防空洞前留影,既感慨又激動。舊址依然,只有入口稍見土石積累。

事實上,那個防空洞並未被真的使用過,如今則是一個家存在過的證據!它被深思遠慮地建造,超越了生命的有限,讓一位已逾八旬的老人有所憑據,得以回到幼時,回到那個年代,回想起更多、更多──那些真實屬於人,而不是後來才為了人而建構的故事…


系列其他單元: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