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遼河口書摘3】中國大縱走

336
圖一 作者的母親趙張志英女士。
圖一 作者的母親趙張志英女士。

系列其他單元:012456


文/趙文心口述,游尚傑主筆
圖/擷取自《來自遼河口:趙文心回憶錄》電子書

我和母親在錦州城外的戰壕裡,瑟縮相依、靜候天明的時分,正是國、共雙方相互爭奪東北主導權的決定性時刻。是時,共軍以鄉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已然奏效,在東北的各處都有共軍潛伏,出奇不意襲擊國軍陣地,讓後者首尾不能相互救援,狼狽不堪,坐困在少數幾個孤立的城市。

共軍奪取相當資源與豐沛人力後,旋即大軍壓境,劍指錦州城。錦州是東北連接關內的樞紐,可說是兵家必爭之地。遙想當年東北大帥張作霖的年代,親信郭松齡將軍叛奉自立,由關內打回關外,一路連破山海關等軍事要地,更在兩週內攻克錦州城,威震東北,連大帥張作霖都一度考慮放棄抵抗而下野,可見錦州的戰略地位,在軍事行動上確實扮演了關鍵角色。

幸好,當時與我們一牆之隔的錦州國軍一息尚存,我與母親通往自由的路還未被阻絕。好不容易捱到白天來臨,牆內國軍終於大開城門,難民一湧而入。我們拖著幾乎站立不住的雙腳,勉強地抵達火車站,掏出用大姨一家的身分證件冒名購買的車票,總算順利搭上遠離東北九省、通往山海關內的火車。

圖二 1945年的山海關,為八路軍攻佔時的情形。此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山海關仍在日軍的掌控下;8月23日,八路軍攻佔山海關,俘虜日偽軍2,000餘人。(1940-1945年八路軍抗戰圖片,Public domain,via Wikimedia Commons)
圖二 一九四五年的山海關,為八路軍攻佔時的情形。此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後,山海關仍在日軍的掌控下;八月二十三日,八路軍攻佔山海關,俘虜日偽軍 二千餘人。(一九四零至一九四五年八路軍抗戰圖片,Public domain,via Wikimedia Commons)

這是我第二次遠走他鄉。雖然第一次我還不足週歲,不可能留下任何記憶,但經由長輩一遍又一遍地訴說,這段故事在不知不覺間,被寫進我的人生記憶裡。環顧四周情景,似乎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十多年前,為了在九一八事變後,逃離日本人的掌控,我第一次踏出東北;事過境遷,日本人已不再是故鄉的威脅,大滿洲帝國亦已灰飛煙滅,然而在灰燼中崛起的共產黨紅軍,卻再次迫使我們離開家園。

雖然時隔多年,我們的目的地一樣是北平。昔日舅舅曾經在北平國民政府擔任政府要員,是當時的財政部田糧處處長,與舅媽、小孩們一同在北平定居。但經歷了中日戰爭,加上隨後越演越烈的國、共內戰,這時舅舅已經被調到南京中央政府任職,與舅媽分隔兩地。

抵達了從小長大到六歲的北平,我心中其實談不上什麼印象。城內街頭擠滿了人,無處不是慌亂的難民,軍人毫無耐性又暴躁的吆喝聲不絕於耳。隨著國軍在東北的戰事越來越不利,華北地區的解放軍也開始積極反攻,北平城內人人自危。舅媽與母親商量,覺得北平城危難在即,不是能安頓的所在,最保險還是穿渡大半個中國,到南京投靠舅舅才是上策。

其實,北平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這麼脆弱,一直苦撐到一九四九年初的「平津戰役」結束後,才落入共產黨手中。但隨著過程中的戰情演變,通往華中的路線也越來越險惡,幸好舅媽見機及時決定南行。

圖三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戰役國軍戰敗,共產黨解放軍進入北平城。(The original uploader was Aukingluntom at Chinese Wikipedia.,Public domain,via Wikimedia Commons)
圖三 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一日,平津戰役國軍戰敗,共產黨解放軍進入北平城。(The original uploader was Aukingluntom at Chinese Wikipedia.,Public domain,via Wikimedia Commons)

我們母女倆,加上舅媽與她的兩個女兒、三個兒子一同踏上前往南京的道路。這一路上的險阻倒不太多,每往南方前行一天,我們的心就更加安定穩妥一些。打從我和母親在牛庄接收到孫爺爺的警告,一路向南逃亡,直到順利進入南京城的一刻,這穿越戰火燎原區的路途,至少有兩千公里,且每一步都是險惡萬分,隨時都有身首異處的危險。

與舅舅會合之後,舅媽與母親終於放下心中忐忑。北方再怎麼亂,總不會連中央政府所在地都遭殃,想必一踏進南京就平安無事了。

對當時的難民來說,存有這樣的想法也的確不奇怪。即使東北戰局日漸不利,但國軍所屬的中央政府,持有正統的國家大器,對各地勢力依然有絕對的影響力。在長達八年的血戰中,對抗精銳盡出的大日本帝國,縱使丟失半壁江山,卻也讓國軍的頑抗力得到國際認證。

雖然如此,戰後共產國際的擴張力量,卻是世人未曾見過,且超出世人想像的。


系列其他單元:012456